林川快速浏览着列表,大脑飞速运转,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,开始在心中勾勒一套完整的、超越当前华夏乃至世界主流水平的单兵特战装备体系。
他不需要一下子拿出所有技术,那太惊世骇俗。
他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“研发计划”,一个看起来符合科研规律,又能切实提升部队战斗力的蓝图。
他睁开眼,双手放在键盘上,开始敲击标题:
《关于“星火”单兵特战系统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预研的初步构想》
他首先阐述了立项背景和意义,指出当前世界军事变革趋势下,单兵作为作战体系最小单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提升单兵装备的信息化、模块化和综合作战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。
接着,他规划了系统的几大核心子系统:
指挥与控制系统:核心为单兵战术电台与战术终端,实现小队内部无缝加密通讯、敌我识别、位置共享及简短数据/图文传输。
武器系统:提出“模块化”设计理念,定义标准接口,便于快速加装战术附件(如光学瞄具、激光指示器、强光手电等),并预留未来集成简易火控系统的可能性。
观瞄与传感系统:包括单兵战术目镜(集成微光/热成像)、手持式观测仪等,提升单兵夜战、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感知能力。
防护与承载系统:涉及新型复合材料战术头盔、防弹插板、自适应迷彩作战服以及模块化战术背心/携行具,在保证防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重量、提升舒适性与功能性。
能源系统:专门提出研发高能量密度、安全可靠的单兵电池,为所有电子设备供能。
然后,他重点列出了需要优先攻关的“关键技术”:
小型化、抗干扰战术无线电技术(对应系统1)
轻质高强复合材料在单兵防护装备上的应用(与他当前研究的材料方向巧妙关联)
模块化武器接口标准与精度控制技术(对应系统2)
自适应迷彩材料与图案算法(对应系统5)
高能量密度电池化学体系与安全管理技术(对应系统6)
对于每一项技术,他都简要描述了其核心难点、预期目标以及可能的技术路径,既展现了前瞻性,又立足于当前国内的工业和技术基础,显得并非空中楼阁。
在文档的最后,他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建议:
第一阶段(1-2年),完成核心关键技术预研与原理样机验证;
第二阶段(2-3年),完成各子系统工程样机开发与集成测试;
第三阶段,小批量试制并投入实战化演训检验。
他写得非常投入,完全沉浸在了对未来单兵装备体系的构想中。
键盘敲击声连绵不绝,屏幕上充满了严谨的技术术语和清晰的逻辑框图。
不知过了多久,一个清冷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,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:
“秦川……你写的这是……什么?”
林川敲击键盘的手指猛地一顿,从专注状态中回过神来。
他转过头,看到苏念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他身后,正微微俯身,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电脑屏幕。
她那冰琉璃般的眸子里,此刻充满了惊涛骇浪,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。
她显然已经看了一会儿,屏幕上那些关于单兵系统、模块化武器、战术目镜、自适应迷彩的描述,完全超出了她一个材料学博士的认知范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