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苏师姐。”两人停下手中的工作,打招呼道。
“嗯,”苏念点了点头,简单介绍道:“这是材料学院的进修生,秦川。我请他来帮忙看看我们数据拟合的问题。”
她又对林川说:“这是刘浩,这是张薇,都是我们课题组的成员。”
“你们好。”林川朝两人微微颔首。
刘浩和张薇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和一丝不以为然。
一个进修生?
就算数学和英语再好,能解决他们这些专业研究生都头疼的材料建模问题?
苏师姐是不是有点病急乱投医了?
苏念没有理会他们的疑虑,径直将林川带到一台电脑前,调出了那个困扰他们许久的数据集和初始模型。
“就是这些,层间剪切测试数据,我们尝试了三种经典的拟合模型,但残差始终居高不下,尤其是在高应力区域,偏差明显。”
苏念指着屏幕上几条拟合曲线与原始数据点的偏离处,眉头微蹙。
林川拉过椅子坐下,目光瞬间变得专注起来。
他快速浏览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点和复杂的公式,脑海中兑换的【单兵外骨骼基础材料力学解决方案】相关知识自动被调动起来,与眼前的问题进行比对和分析。
刘浩和张薇也凑了过来,想看看这个“数学天才”到底有什么高见。
起初,林川只是沉默地看着,手指偶尔滚动鼠标滚轮,放大某些数据区域。
他的沉默在刘浩看来,更像是无从下手的茫然。
“秦同学,这些数据涉及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和界面效应,可能比较专业,不太好理解。”
刘浩忍不住开口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。
林川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言外之意,头也不抬地指着屏幕上一处数据点聚集的区域,平静地问道:
“这里的离散度异常偏高,你们在测试时,是否考虑到了环境温湿度对树脂基体黏弹性的影响?以及,夹具的边界效应是否进行了充分的标定和补偿?”
一句话,让刘浩脸上的表情瞬间僵住。
张薇也愣住了,惊讶地看着林川。
这两个问题非常专业,直指测试过程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误差来源!
这绝不是一个门外汉能问出来的!
苏念眼中闪过一丝亮光,解释道:“温湿度是恒定的,夹具也经过标定。但我们怀疑是材料本身在制备过程中,纤维排布出现了微观的不均匀性,导致了界面强度的波动。”
林川点了点头,不再说话,而是直接打开了建模软件的操作界面。
他的手指在键盘和鼠标上快速操作起来,动作生疏却精准——生疏是对软件界面,精准是对他想要输入的指令和公式。
他没有使用刘浩他们尝试的那几种常规模型,而是直接开始构建一个新的本构模型框架。
他引入了一个考虑界面相损伤演化的内变量,并修改了描述层间剪切非线性的核心函数。
“你……你在干什么?”刘浩看着林川那完全不同于常规思路的操作,忍不住惊呼,“这个模型结构……我没见过!”
张薇也瞪大了眼睛,紧紧盯着屏幕。
苏念则屏住了呼吸,眼神中充满了期待。
林川没有回答,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模型的构建中。
兑换的脑域开发药剂和记忆强化胶囊效果显著,加上系统知识带来的高屋建瓴的视角,让他对材料在复杂应力下的响应机制有了超越当前认知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