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
“贾诩?”
曹老板阵营的目光集体看向了贾诩,他们发现这个很少建言的谋士,在后人的表述中非常的有名。
之前以老大的“一炮害三贤”就已经让大家侧目,现在更是明晃晃的被后人当做代用词。
“文和啊,孤之前未能多多了解先生,还望先生不要怪罪。”
曹老板直接小跑着走到贾诩面前,他之前因为灭司马家,把贾诩这事都忘到了身后,现在天幕一提醒,曹老板是有错就改。
贾诩感受着更加灸热的众人目光,他差点都要哭出来了,他真的不想要这么高调啊,谁来救救他贾文和?
贾诩硬挤出一抹笑容,双手抓住曹老板的手:“主公言重了,文和不过区区一个谋士,当不得主公如此厚爱。”
“哎,文和这是怪罪孤了,你放心,既然是孤之前的失误,之后一定重重的补偿文和。”
听了曹老板的话,贾文和脸上的笑容更苦了,不要啊,真的不要啊,他只想当一个安安全全的小透明就好了。
【面对龙哥爱搭不理状况下,那滞销堆积成山的大豆,我们阿美小仙女有骨气,绝对不向龙哥低头,而且还要龙哥向我们阿美低头道歉。】
【乡党们,不要怕,我们虽然没了龙哥,但是我们阿美利坚的年轻一代需要大,自从大合法化以来,我们大的种植须求那是年年走高啊。】
【如此一来,只要我们统一“改豆为麻”,困扰我们阿美农政两难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,广大农场主的钱包还是会继续鼓起来。】
路透社:《农业改革先锋——堪萨斯州农场主试点工业大,替代原有人工种植大豆》
【“贾诩”的改豆为麻之策让不少农场主们心动,因为长时间的“情感”拉扯,不少农场主们已经被迫将土地低价处理给帝国“权贵”们。】
【看到这一幕是不是有一种明里明气的感觉,尤其越看越象我万寿帝君道爷嘉靖那些年办过的事情。】
“改稻为桑,土地兼并,官商协力,做大做强”
【道爷嘉靖当年为了拿到小钱钱,那真是废了老鼻子劲,那都喊出了“朕拿100万,他们拿200万,还要朕感谢他们吗?”】
【道爷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踩过的坑,未来在大洋彼岸是发扬光大,再创辉煌。】
嘉靖年间
严嵩、小阁老、徐阶、张居正等人眼观鼻,鼻观心,所有人目光都不敢看向上面那位道爷。
因为这位大明第一聪明人现在很生气,他那细长的眼睛不停地扫视着众人,过了许久,道爷笑了。
“呵呵呵,说的好啊,朕拿一百万,你们拿二百万。”
“哐嘡”大殿内所有人都跪了下来,道爷已经是怒不可遏了,不知道谁会是接下来平息怒火的倒楣蛋。
“诸位都是我大明的肱股之臣,你们怎么能跪呐?你们跪下了,朕岂不是连一百万都没有了。”
“严嵩,你说朕说的对不对啊?”
“皇上,臣现在就去查,看看谁这么大胆,敢贪污皇上的钱。”严嵩只能和稀泥,内心在思索着是哪一环这么贪心。
贪钱是正常的,谁不在给道爷的上贡里面贪,可是你们这也太没规矩了,你们拿大头,让道爷拿小头,这不是倒反天罡嘛。
“那朕等着严阁老的消息,朕要看看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,还是“他们”的天下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严嵩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,他现在是压力山大啊。
徐阶嘴角微微上扬,看来将要有好戏要看了,就是不知道这次能扳倒几个严党?!
张居正则是若有所思,自己心中的那个计划是不是也需要修改一二,大明最根本的问题不解决,就算就得了一时,却拯救不了整个大明。
特殊时期
“大豆?看来将来大豆成为制约我们的战略物资了。”先生目光凝重的说道。
“大豆是国际大宗交易商品,若是按照天幕所讲,未来大豆的缺口不是小数,甚至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和国际格局的走向。”大管家目光中忧心忡忡,作为政务执行人,他很明白这种关系到民生的重要性。
“爹有娘有,不如自己有,调研一下大豆产业的具体情况,将其添加到重点项目中,先从我们自身查找方法解决。”先生语气坚定的说道。
“我赞同,目前我们的实力不允许我们有过多的操作,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,当然我们可以花费一些资金请师傅,闭门造车要不得。”滇地口音在一旁补充道。
“这是应该的,毕竟他们比我们先走几百年,该学习的还是要虚心学习,我们不能自卑,也不能自大。
要承认当下阿美比我们优秀,但是我们有信心追上他们,只有把在我们前面的国家都超越了,那时候才是我们文明伟大崛起之时。”
先生的话音落下,众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先生永远都是这样,保持着一股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。
【阿美不仅自己变得越来越明里明气,更是觉得龙哥也是另一个版本的“大明”,试图挑战现有的秩序,替代自己成为新“大明”。】
【只能说阿美的格局小了,龙哥根本就不是想成为大明,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早已让龙哥得到过无数教训。】
【龙哥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明,它是从等身手办爱好者开始的大一统,就不断吸取经验,总结教训。】
【在被历史车轮碾压了无数次之后,龙哥回首发现朱元璋的九字真言才是硬道理。】
【以百年为计,向千秋而谋,以愚公移山的精神,一代又一代的埋头苦干!谋而后动,五年又五年的以计划推动文明发展。】
天幕下,无数名臣明君的目光闪铄着,他们好似从中领悟到了通天大道。
这一番番话不亚于唐玄奘的西天取回的“真经”,全部都是干货,看似讲的是大明、阿美他们的发展。
实际其中的内函说的是王朝更替的原因,是一个国家发展应该有的战略决策。
这也就是传说之中的“扶龙”之术,被无数帝王将相追捧的东西,如今却堂而皇之的被天幕放了出来。
“这这种也是能放出来的吗?这难道不是应该严格保密,束之高阁吗?”朱元璋喃喃的说道。
他不明白这种关系国家战略的知识,后世子孙难道真的不在意吗?他不理解,非常的不理解。